讲课前关于上次的感受这个内容我先补充两点,上一次的时候我们讲如何看到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感受和需求,侧重点主要讲了我们如何懂得孩子的感受,但这一点做起来是不容易的,我给大家再举一个例子,各位可以看看是否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犯类似的错误。
案例:一个四岁半的小朋友,性格偏内向,胆子比较小,,她妈妈是一个性格比较开朗的人,有一天妈妈带着宝贝一起出去玩,到了郊外,妈妈跟一群孩子的家长在闲聊,旁边不远处有一棵大树,被风刮倒了在地上形成一座桥,然后小朋友们都比较兴奋,高兴地在上面跑来跑然后妈妈就去鼓励小朋友也去,但是她就是不敢,妈妈也没有勉强,而是在一旁继续和朋友交谈起来,过了一会儿,其他大一点的小朋友在这个地方玩厌了就跑去其他的地方玩了,然后妈妈发现小朋友自己一个人爬上去向桥中间走去,妈妈在一旁注视着他她,然后看到宝贝走到桥头就很激动地跑过去为她喝彩,并且表扬她:“你非常棒,好勇敢啊,妈妈为你骄傲”然后很激动地跳着大喊着,宝贝突然受到了惊吓,然后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妈妈就觉得自己特别没有面子。刚开始妈妈是看到孩子勇敢地在桥上走,感到非常高兴,但是在妈妈鼓励赞扬了一番后,孩子突然大哭起来,在桥上不肯下来了,妈妈只好把孩子从上面抱下来。
那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这个妈妈的表现,有同样问题的妈妈可以一起探讨一下,在这个案例中,妈妈没有真正了解到孩子的感受,在一开始,她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在桥上玩她是羡慕,他们都玩厌了,她才鼓足勇气,对于她来说她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在内心上感到很害怕、很紧张,但妈妈这个评价太过于热烈和沉重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吓到了小朋友,对一个谨慎的孩子来说,他要冒险、要表现出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呢,为了安全起见,她就一再不敢去尝试,妈妈所表达的鼓励的误区在于没有真正感受到小朋友内心的真实感受。
在生活中我经常见到老师在家长会的时候犯类似的错误,有一次,我去听一个老师的亲子课程,就有些青少年也在参与,我发现这个老师在跟青少年交流的时候,就给他们很高的帽子,类似于你好聪明,一个孩子回答一个很简单很常识的问题,用这样的一个反馈,会让还在觉得很不自在,她其实并不喜欢,这里的一些言语就表明其实我们没有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感受。
那么,对于刚刚上面的例子1中孩子的妈妈应该说什么才是最恰当的方式呢?她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鼓励,才能尊重孩子的感受,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增加自信,如果说这个妈妈仔细观察,看到孩子在过桥的过程中是非常小心,并且很吃力,给孩子的行为作出恰当的评价,妈妈可以说:“宝贝,妈妈看到你小心翼翼地挪着脚,走上了桥,你是不是有点害怕,这虽然是你第一次,但你勇敢地做到了,你真棒,你现在相信自己可以做的很好,对吗?”
如果妈妈可以这样评价的话,她就能换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和能力,联系起来,那这个评价就是跟孩子的心理状态是适应的,孩子才会感受到你理解她,才有利于帮助孩子构建一个协调的内心世界。
还有一点就是在尊重孩子的感受这个点上,家长们很容易造成一个误会,很多家长以为尊重孩子的感受就是要让孩子不承受任何痛苦,很多家长受不了还在承受一点点痛苦,那这使得家长们会千方百计地呵护孩子,不让他们经历他们他们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受的一些痛苦,家长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责任,这么做会妨碍孩子的成长,这样也投射出家长在面对自己痛苦的时候会有恐惧和焦虑。
有些痛苦对孩子是有帮助的,孩子只有在经历了她生命中该承受的那些痛苦才能够真正地学到东西,比如说,孩子刚学会走路,她要摔很多次才能最终学会走路,其实身体和心智的成长也是一样的。我们家长都想帮助孩子祛除生命当中本该经历的东西,比如说孩子生病,家长立马想到的是尽快去买药祛除孩子的病痛,其实家长过度呵护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会太把自己的弱点当回事,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把孩子培养成消极的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就是我们要允许孩子也有一些不好的感受和经历,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做作业的过程当中以及做完作业后能够有一些愉快的体验和感受。对一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力,并不是说成功的能力,而是学习的能力,在我看来,对一个人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是他与痛苦的情绪感受共处的能力、承受失败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因为生命、生活有时候会给我们各种各样意外,但我们在一些失败或者意外、挫折来临的时候,我们的面对态度和方式,才会决定一个人的品质,他们决定了生命中能够到达的这种高度、深度或者生命的品质,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知道就是所有的只要取得有成就的人,每一个人都是经历很多挫折的,但他们能够从那个失败中重新站起来,很多的孩子小时候很调皮这些家长其实不必过多担心,反倒是那些特别乖、成绩一直很优秀的孩子,可能前面的小小挫折会是一个非常大非常大的陷阱,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非常多,只经历过成功没有经受过挫折这样的人内心会非常脆弱,在遇到挫折时会有很多极端的方法,在他成长过程中他没哟那份应对挫折的能力,
前两年有一个很震惊的例子,就是一个留美博士,她在美国获得博士、博士后,在一个世界五百强企业做到工程师,因为一个小小的挫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所以说,成绩不怎么好、太过调皮这些都不需要担心,我们看到很多小时候成绩不怎么好的后来获得很大的成功,我前两天去学习遇到一个85年的青年,他跟我分享了他的生命故事,我觉得特别受启发,在这里分享给大家,这个年轻人小时候不喜欢读书,成绩很差,12岁那边就辍学只身前往上海打工,带了80元就出发,到上海买了一张电话卡,身无分文,没有一个认识的朋友的联系方式,于是就在马路上睡了一夜,正值冬天,尔后一连睡了三个晚上,之后找到一个工厂,去到工厂里打工做一些非常辛苦但是酬劳很低的工作,等到他成人就学到了一些做生意的门路,他就自己开了店,刚开始也没有资本,所有事情都是亲力亲为,是老板又是唯一的员工,联系客户之类的都是自己去做,就这样,85年的他现在在上海拥有一家工厂,几十名员工,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完全看不出他曾经会有那样的生活经历。
我曾经认为只有读书好、考上好的大学才会有好的将来,相信大部分父母都和我一样有相同的观念,那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孩子不喜欢读书,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一个好的人生,当然,我当然会觉得我的孩子喜欢阅读是一件欢喜的事情,这个年轻人在年轻的时候是不喜欢读书的,也到处去参加各种课程的学习,然后让自己成长,包括领导能力管理、做人的一些课程等等,所以现在的他看起来很有智慧、很有自信,其实,学习也是有很多不同方式的,通过生命中真是的过程去经历、去成长也很好。
我总结一下到目前为止,我讲到的三点关于感受孩子情绪的,我们的孩子有情绪是好的,孩子取得好成绩,感到高兴,那父母应该和孩子分享并很积极地去渲染这种情绪,让孩子感受体验那种成功的快乐,同样,如果孩子情绪低落,遇到挫折感到悲伤,那父母也要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存在,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允许他、陪伴他而不是去消除他、驱赶他。那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预防的是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的情绪,有时候过度的关注,会给孩子带来困扰,在一些亲子关系当中,有时候应该存留一些时间让孩子独处,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孩子成长是需要一定的空间的,这种情况下父母难免给孩子过多的关注,过多的关注本身就会带来困惑、困扰,很多时候很多问题就是因为过多关注引起的。我们要学会把孩子自己的事情交给他自己,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然,责任是要跟他的能力相当的,他有能力为这个事情的行为后果负责的时候,我们就把这个事情交给他自己做,比如孩子刚刚学会吃饭,好,那这个吃饭的事情就是他自己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吃,他可以穿衣服了,就把这件事情交给自己做,哪怕穿反了,那都没关系,那就是他成长过程该经历的,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小事,这很小很小的事情会让孩子获得成就感,他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成长。
我们再把这个图案发上来,我们再继续就上次聊的关于萨提亚提出的这个冰山隐喻,也就是说我没看到孩子外在的行为听到的他说的话都需要去了解她的内在过程,这个下面有一个应对方式我们先不去管他,我们需要了解感受的感受,那这个非常重要,这个感受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我们对自己的感受的接纳,我们往往对于正向的感受比如说高兴、快乐这种感受很容易接纳,但对于负面的感受比如说恐惧、悲伤、愤怒等等,这些感受我们通常是不接纳的,我们会想要去消除他,会觉得这些情绪不好,会害怕,所以呢对感受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它会影响我们之前的感受,比如说感到现在恐惧、悲伤,它本身是一种感受,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每个人会感受到不同的感受,但我们对这个感受需要去接纳,接纳这个感受对我们的影响,比如说感到悲伤那这个情境下要接纳到我这个感受很正常,悲伤就像河水流过河床,经过了就好了,就走了,我现在悲伤我哭了,我一会就好了,可是如果我不接纳这个悲伤我们不允许这个恐惧,我们就会想办法去抵制他想办法去避免他、去防御他。那么,当我们将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在过程当中会有一些情绪,害怕情绪对我们造成伤害,那这种对于恐惧的害怕已经造成了对自身的伤害和影响。我们上次和大家讲过应对负面情绪和感受也应该用接纳,接纳这些情绪是允许的,当我们的孩子去经历这些感受时,他其实最需要家长能够陪伴他接纳他,我们不需要急着去安慰,传达一个信号说你不要感觉难受、难受是不好的。但是当孩子感受到情绪来了的时候,他就像河水流过一样,他需要一个过程,那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理解和陪伴,而不是其他的,而不是一味地安慰、恐吓或试图制止他这种情绪,这都是不接纳的态度。
萨提亚女士提出来,感受的感受就是我们的感受接纳心或者是对感受的决定,这个其实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敞开门第说我们的感受是敞开的,特别是对孩子来说,他所有的感受都是非常的正常的,那我们能够允许、接纳这些情绪感受,那么他就会非常健康,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下面这个观点。
对于这个观点,我们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观点、信念、认知都不一样,这个观点和认知,我们今天讲到的是亲子教育,就针对这样一个话题,我们来聊一聊家长在对孩子的行为或表现方面有一定的有很多局限性的认识,那他就容易跟孩子形成代沟,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必须怎么样,比如说必须好好读书才能上到好大学,当年我也有这种信念、这种观点。如果孩子的天赋恰恰不在学习上而是在其他方面,比如画画、音乐等艺术方面有非常多的才能,心理学家称之为多元智力理论,–爱运动、爱数学、爱音乐等等。
每个人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的才能,那如果恰好不是在学习方面,因而学习成绩不佳,而家长的观点又是只有好的成绩才能有好的未来,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他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就不能支持孩子真正的成长,亲子关系方面会出现一系列问题。那像以上所述的家长的观点就是有限制性的,需要成长和改变的是我们家长,我们要放掉那些对孩子身上的一些必须呀,应该呀,一定要怎样怎样呀,再更深一层就是可恶呀,恐吓呀之类的。孩子如若在学习以外的方面有特别好的才能,家长对孩子这些方面又有所期待,那孩子这一项才能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任何期待放在别人身上,我们都说是关系的毒药,同样对我们的伴侣也是一样,如果说对对方有特定的期待,很容易我们就会失望,所以呢,在这两个层面的观点和期待上面,如果我们有一些限制性的不合理期待,我们就会很容易让自己痛苦,让这个关系陷入麻烦之中。
所以呢,我们任何时候去看孩子的行为或者听孩子说话,我们都要去看到他背后我们看不到的这些层面我们最主要的是要看到我们跟孩子有什么不同层面的观点和期望,家长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望,孩子做很多行为举动是为了满足自己什么样的期待和渴望,每个人做一些事情是最终为了满足自身什么样的渴望,因为我们说每个人做事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这是我们人类所共有的。
最下面的那个自我核心,就是每个人我没说就是佛学里面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本性圆满,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最深的需求,这个地方我们的核心我们的灵性我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父母也能够这样地去对待、去看待自己的孩子,能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成长、去成就最好的自己,如果我们说从小懂事好这一类的话,我们总是限制性地永不合理得期待去要求孩子,那我们的孩子很可能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没有办法跟他的灵性联结,这个孩子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很有生命力的孩子。
当然,我上面讲的这些话题,家长如果想要做肯定能够做到,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自己能够有很好的生命力能够和自我联结,能够对他人有合理的期待,期待的大部分是没有限制性的,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父母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常常听到说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情绪平和,父母本身情绪很平和,关系很和谐,能够很好地沟通和处理问题,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师范,父母如果说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自己先去做到就是最好的教育,因为孩子他是很会模仿父母的行为模式,这些对于父母来说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很多家长会说,我不应该对孩子发脾气、我很想对他有耐心,可是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发火,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因为我们父母也是人,我们也有情绪,这个是非常正常的,父母首先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如果说父母都不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怎么可能让孩子接纳呢?听了情绪平和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有些家长觉得自己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发脾气,永远在孩子面前没有负面情绪,这个怎么可能做到呢?有时候,生活中一些事情我们就应该会生气,比如在孩子犯了重大错误,我们应该站在那个让我们生气的事情上表现出生气,那么孩子就知道说这个事情的后果会导致父母不高兴,如果我们强行地扭曲自己,在该生气的时候不表达,这是一种扭曲,那么孩子也会失去一个学习的机会,他会感到很困惑或者不容易让他尽情地改正他的一些错误,那关于情绪控制的话,是这样的,本身情绪就是一个信号,他没有什么不好,我们要接纳负面情绪也要接受,这不是说你可以走极端随时发脾气,而是说父母需要通过一些学习和休息,让自己的这个控制情绪的能力提高,父母需要平和而不是情绪化乱发脾气。所以这里这个度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