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感与同伴交往的相互作用
在众多对儿童孤独感的研究中,研究者一致认为,社会技能、问题行为、人格特征、家庭环境等因素都与儿童的孤独感有关,而同伴交往则一直是研究者在研究孤独感时重点考察的一个因素。众所周知,儿童的同伴交往经验可以分为四个嵌套水平:个体特征水平、人际互动水平、双向关系水平和群体水平。
儿童同伴交往对孤独感的影响
友谊处于同伴交往的关系水平,它充满感情色彩,为双方提供亲密交流与袒露的机会。对于友谊可以从有无朋友、互选朋友数以及友谊质量三个方面来考察。例如,Parker和Asher的研究表明,除了较低的同伴接纳性外,只有少数几个朋友或者甚至没有朋友的儿童,他们的某种非常重要的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了孤独感的产生。朋友的陪伴和支持可减轻和消除儿童的孤独感。其他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的孤独感随着对同性和异性友谊满意感的增加而下降。纵向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友谊质量上升和下降,引起1年后孤独感的显著减弱和增强;并且在控制了早期孤独感和其它同伴交往变量的作用后,儿童的互选朋友数和友谊质量对2年后的孤独感都有独特的影响。
同伴接纳水平(即受欢迎程度)反映了个体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孤独感与其同伴接纳水平相关非常显著,儿童的社交地位不同孤独感也有差异,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其孤独感就越强。研究结果表明,被拒绝儿童经历了同伴较多的消极对待,更可能表现出较少的班级参与行为和更多的孤独感。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早期孤独感和其它同伴交往变量的作用之后,积极提名和消极提名对2年后孤独感的预测作用都不显著。
儿童孤独感对同伴交往的影响
情绪对儿童同伴交往的成功与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绪控制是儿童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较多积极情绪的儿童也更受同伴欢迎,而情绪反复无常以及有较多消极情绪的儿童更可能被同伴拒绝。
5 结语
(1)在同伴交往困难和适应不良之间,并不仅仅是同伴交往困难影响适应不良这一简单路径,而是存在着一个双向相互影响的关系。
- 孤独感的产生并不只是局限于儿童与同伴的交往,亲子关系和家庭背景方面的变量对儿童心理社会适应有着重要影响。应该把儿童同时置于学校和家庭两大系统中,从家庭功能与同伴交往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 对孤独感的干预研究较少。孤独感与心理社会适应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普遍的联系,它是抑郁的主要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