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特邀心理专家徐林芬
个人概况: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大学心理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员,国际认证催眠治疗师,萨提亚家庭治疗师,NLP执行师教练。
教育背景:
2010.8-2011.6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员访问学习
2009.9-华东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
2002.9—2005.3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
徐林芬博士从2002年开始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至今已经在心理学专业领域走过13年,她曾师从对NLP贡献最大的罗伯特.迪尔茨、获得美国催眠协会最高终身成就的催眠大师史蒂芬.吉利根、欧洲生命天赋学院的创始人朱莉安.罗素,萨提亚家庭治疗大师约翰?贝曼博士等多位国际大师。
课堂详情回顾:
前段时间有一位家长来向我咨询,他说他的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每天总是很拖拉。每天要弄到很晚才睡觉,她咨询我该怎么办?
这个孩子是今年刚刚上一年级的,一年级第一学期,我问这个家长刚开始的时候表现怎么样?她说刚开始的时候情况还不错,每天回来很快地就可以把作业做完然后和小朋友高高兴兴地去玩耍,可是后面不知道为什么到后来变得越来越拖拉、越来越慢。后来,我就去跟孩子的小伙伴做了一下沟通,然后和孩子进行了沟通,问她做作业的时候是什么样感受,刚开始宝贝不肯跟我说话,就是看着我傻笑,后来他跟我说他在做作业的时候,妈妈会在旁边跟他说,坐得直一点、字写得好一点,到最后他变得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过了一段时间他作业做得很快、很快,妈妈会跟他说要不你再看一点点再做一点点,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学得比别人更好。他觉得自己作业都做完了,却还不能玩,还要做的更多,所以呢就不想做了,即使做得又快又好,妈妈也不会同意他出去玩,他就变得越来越慢、越来越慢。
这样的故事相信很多的家长都曾碰到过,孩子做作业越来越拖拉,却束手无策。大家其实没有了解到其实很多家长自身的行为促成了孩子的拖拉。比如说在让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会不断督促坐得直一点,做的快一点,字写好一点,当然,做作业是需要坐得直、做得好,并不是说督促孩子完成学校作业这一点有问题,而是,纠正孩子的行为我们应该放在其他时候做这样的纠正,比如说可以在孩子看电视或吃点心的时候,告诉他应该坐得直一点,因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有好的感受才会去喜欢做一件事情。
孩子的行为与他的感受是直接相关联的,如果做一件事情感觉好孩子就会愿意去做,如果感觉不好他就会慢慢失去兴趣,如果说家长想让孩子高效、快速地完成作业,就要让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保持一份愉快的心情,不要去打扰、干涉他,不要对他提过多的要求,而且要让他知道,只要他能快速、高效地做好作业(既快又好),他就可以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再去要求他满足家长自己的需求,家长的需求就是让孩子再多学一点,这样孩子觉得慢慢失去了自我,没有主宰自己的权利,他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透过孩子的行为看到孩子背后的感受和需求。比如说,刚才这个故事中孩子的拖拉行为,他其实是通过拖拉行为来表达他的需求和感受。家长的种种督促行为使其在学习过程当中感觉到不舒服。他不喜欢那样被对待,他的需求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所以他就用这样的方式来对抗,感受的表达有多种,那对于年龄段偏小的孩子而言,感受的表达可能会通过语言,有可能语言跟我们表达不能得到满足,他就会通过行为来表达他的感受、他的抗议。
我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感受,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个时刻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感觉、情绪就是我们的感受,而我们人的行为是和感受之间有着直接联系的,如果说,我们做一件事情感觉很好、很舒服我们就会喜欢去做,人如果跟另外一个人在一起感觉很舒服也会喜欢这个人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家长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如果您想让孩子喜欢一件事,就应该让他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有好的感受。
据一项心理学家的统计,父母和孩子的对话有82%是在表达感受感觉,比如说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或者说不高兴了、生气了,而父母回应孩子的话中44%都是在否定孩子的感觉。
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讲一个中学生的故事,他,不想上学,妈妈很着急,这孩子特别犟,就是听不进他妈妈的话,他的妈妈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然后我问他妈妈有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近来,家长说前段时间在学校课堂上发生了一件事,孩子在课堂上看小说被老师批评了他觉得批评的话语太重,不想上学了。孩子突然间不想去上学了,肯定是有原因的,那我们需要去了解孩子内心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如果我们只是强行要求他去上学,这样的话孩子的叛逆心更强,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发生了什么,他在学校里有了什么样的感受,他为什么不想去上学。我见到这个孩子,我就问他你为什么不想去上学,他就告诉我说,有一次,他在课堂上看小说,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批评,同时,老师还请来了家长,本来当时孩子知道自己在课堂上看小说是错误的,一开始也是想承认错误的,只是他想解释老师已经很生气了,请家长过来说你家孩子在课堂上看小说,家长自己带回去好好教育。孩子内心本不想让家长知道,在父母面前被老师批评,孩子觉得很难过。其实不想去上学的孩子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一个,去年,我接过好几个家长同样的咨询电话,那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家长和老师都去了解孩子不想上学的行为背后的感受以及孩子有什么样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到。刚才的举例当中,孩子本来意识到自己课堂当中看小说是有错的,也想主动认错,正在他有点难以开口的时候,家长、老师就把这个事情弄得很严重,让孩子觉得很羞愧,从而导致孩子什么都不想说了。这个例子当中老师和家长就是没有理解到孩子已经开始有自我的意识,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处理,不喜欢老师和家长干涉太多,而太多的家长和老师依然没有尊重孩子,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尊重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把孩子当作大人去看待,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感受,事情就会很容易解决,这个事件中,老师可以做到保护孩子的自尊,课后和孩子探讨交流课堂当中看小说这个事情的性质,是否合适,对于家长而言,老师请家长到学校后,家长如果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让其先进教室上课,放学回家以后和孩子沟通这个事件具体的情况,应该怎么去处理,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淡化这个事件本身给孩子造成的焦虑和困扰。家长能够懂得孩子,维护孩子自尊心,这件事情会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不会演变成孩子不愿去上学、不愿和父母沟通、交流。
给大家举以上两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忽视掉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其实,这种事情可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都有发生过,而我们经常无意识忽略其感受了。
我们不仅仅是在孩子做作业和孩子上学的问题上没有关注孩子的感受,而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甚至一出生的时候,我们就没有注意孩子的感受,比如说,小婴儿吃饭,经常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父母或者祖父母喂小孩子吃饭,孩子跑到哪,父母追到哪,我们的孩子经常是被强喂着吃饭的,这种情况实质上就是没有真正了解到孩子的感受,孩子都已经拼命地摇头了,家长依然会等孩子停下来再把饭送到他嘴里。个人如果不能相信自己的感觉,亦或不被允许相信自己的感觉的时候,他就会变得无法做决定,他长大以后就会很容易对很多事情纠结。
我们生活中不尊重孩子的感觉、不允许孩子有自己感觉,这些情况是非常多的,比如说我们经常会说男孩子要坚强、不要哭,或者我们带着孩子去参加Party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孩子摔跤了、摔疼了、哭了,我们会跟他说不哭、不哭,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停止哭泣,不允许孩子去感受他的这个感受,那么孩子就会学会去压抑这种负面的感受,当一个人不能接受自己很多感受、压抑自己很多的感受的时候,会有很多负面的影响。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以下配的图:
当我们压制我们的感觉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变得僵硬,因为压制感觉的时候需要我们的身体作出一些配合,行为就会变得僵化、生命就会变得比较单调,那也不容易体会到别人的感受,这样的话,就会造成亲密关系紧张,甚至无法亲密,了解了这一点,对我们的个人生活和幸福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哈佛大学有一个75年的研究,研究发现,对于一个人来说,影响他的身体健康和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是事业上的成功、不是名声、也不是金钱而是亲密关系里面情感关系的质量、品质。
大家看看上面发出来的这幅图,是萨提亚女士提出来的,冰山的图,这个是一个隐喻,它是指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人能够看到的,就是那个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或他说出来的语言,但是,我们看不到的部分–内在的部分是我们完全看不到的,比如说他的感受、他的观点、期待、渴望。那我的题目里面的观点、期望其实就是孩子的需求。
有人把这个冰山称作是人类的使用说明书,我感觉这个比喻相当贴切,有许多心理学家提出了冰山理论,但萨提亚女士的这个冰山非常地详细,我们可以沿着这个冰山看这个人的行为背后的感受和需求,我们刚刚所讲的这个方法适合所有的人,不仅仅是我们的孩子,其实也适用于任何一个和我们有交往的人包括我们自己。那这个冰山隐喻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人的外在行为的部分位于线之上,线下部分是我们看不到的,恰恰是线下的部分每一个人都会不一样,每个人对同样一件事情的感受都会不一样,我们对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不同的感受、想法和期待,但我们很容易用自己的感受、观点或者期待去解释,认为别人的理解和感受是错误的,所有的误解、沟通中的障碍往往是我们用自己的观点来诠释别人的感受,萨提亚女士称所有人际之间的冲突都是冰山之间的冲突。感受下面的观点、期待是每一个人都不同,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学会的,但是我们很容易用自己的观点来解释别人的观点,用自己的期待来期待他人,希望他人做成我们期待的样子,而每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都有不同的期待,所有的误解、冲突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产生。那么期待下面渴望的部分大家可以看到括号里有人类共有这四个字,所以说这一部分是我们所有人都共有的渴望,每一个人都渴望被爱、被认为自己是可爱的、被接纳、被认同、有意义、有价值。那么最下面的自我部分是我们的核心部分、本质。我们看另外一个人的时候如果能够看到期待之下的部分,看到他的内心渴望,看到他的这个行为背后的需求,看到他的观点和期待,我们就能够真正地了解这个人,仅仅看到一个人的行为或者听他所说的故事并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深入他的内心,你看不到的部分,了解他的感受,他对这件事的观点和期待,满足他内心的渴望,家长能够这样去做,孩子会觉得真正被理解了,那家长与孩子之间就能构建很好的关系。冰山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今天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详细分析每一个层面,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一点启示,怎样去了解你的孩子,千万不要仅仅只看孩子的行为,切记要观察和了解孩子行为背后内在的心理过程。
总结一下今天讲的几点内容:
我今天主要强调的就是感受,各位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去关注孩子的感受,完型心理学的创始人皮尔斯常常引用一句话就是:丢掉脑袋、唤醒感官。家长要理解这句话,做到理解孩子感受就能够和孩子建立比较好的关系。